鋰硫電池具有高的理論比容量(1675mAh/g )和比能量(2600Wh/kg ),且正極硫具有儲量豐富、價格低廉、環(huán)境友好、生物相容性高、毒性低等優(yōu)勢,已成為了目前極具應用潛力的儲能器件之一。而要實現(xiàn)此類材料真正大規(guī)模商業(yè)化應用,在硫正極的研究方面仍然存在諸多重要的基礎科學問題亟待突破:如:多硫化物聚集、穿梭現(xiàn)象嚴重,而現(xiàn)有催化劑對其轉化效率有限;目前報道的大多數(shù)硫轉化催化劑結構復雜,難以準確揭示構效關系;從S8到Li2S的轉化涉及16電子復雜歷程,硫轉化機制尚不清晰等。
近期,溫州大學楊植教授課題組由血紅素作為諸多天然酶的活性中心受到啟發(fā),結合仿生催化的設計理念,設計開發(fā)出了基于羧基功能化碳納米管固定的血紅素人工模擬酶,用于高效促進硫轉化,以提升電池性能,取得巨大的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fā)表在近期的材料類著名雜志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20, DOI:10.1002/adfm.202003354, IF=15.6), 溫州大學為唯一通訊作者單位,通訊作者楊植教授,第一作者為溫州大學碩士研究生丁欣慰同學和青年教師楊碩博士。
Figure 1. Schematic configuration of a Li–S battery based on three CNTs-FG@hemin cathodes (FG= NH2, OH, COOH), and the mechanism of polysulfides adsorption at the CNTs-COOH@hemin cathode.
該項工作通過將仿生分子氯化血紅素(hemin)共價修飾到羧基化的碳納米管上,合成了一種高效的仿生催化劑(CNTs-COOH@hemin) 來加速對多硫化鋰轉化。系列原位光譜(紅外、拉曼、紫外)的研究以及DFT計算表明:CNTs-COOH@hemin 中Fe-O鍵的Fe(III)原子可以作為有效的位點來錨定多硫化鋰,同時促進長鏈多硫化鋰轉化為 S32-(或S3*-),顯著抑制了穿梭效應。引入了這種仿生催化劑的陰極展示了1637 mAh g-1的初始容量和優(yōu)異的循環(huán)穩(wěn)定性。
Figure 2. The schematic diagrams to show the adsorption and conversion mechanisms of LiPSs at the surface of (g) CNTs-S/Gh/FePc+OFN cathode, (h) CNTs-S/Gh/FePc cathode, (i) CNTs-S/Gh/OFN cathode, respectively. The yellow and green balls represent S and Li atoms, respectively.
在此基礎上,課題組還依據(jù)鋰硫電池的硫轉化過程中,需要經歷多步連串反應,以及固-液-固多相轉化的特點,提出設計并開發(fā)了基于酞菁鐵(FePc)和八氟萘(OFN)功能化石墨烯,作為雙控催化硫轉化系統(tǒng),以提高對多硫化鋰的錨定和轉化。系列原位光譜、 XPS及 DFT 計算表明: FePc可以通過Fe???S 配位鍵來錨定多硫化物,同時有效的剪切長鏈多硫化鋰;OFN 可以通過鋰鍵的作用結合多硫化鋰,促進短鏈多硫化鋰的轉化。這種仿生雙控催化劑(Gh/FePc+OFN)的引入不僅可以雙重錨定多硫化鋰,而且在硫的轉化過程中可以有效地促進多步催化,顯著提高對多硫化鋰轉化的動力學。相關結果發(fā)表在近期的化學、材料類著名雜志ACS Nano(2020, DOI: 10.1021/acsnano.0c03403, IF=13.9),溫州大學為唯一通訊作者單位,通訊作者楊植教授,第一作者為溫州大學碩士生周蘇雅同學和青年教師楊碩博士。
據(jù)悉,楊植教授是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浙江省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浙江省碳材料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也是國內材料研究領域頗具影響力的青年學者。他所領導的研究團隊長期致力于微納結構碳材料的結構設計、性能調控及在鋰硫電池、燃料電池、電催化等領域基礎及應用研究。在鋰硫電池、燃料電池、電催化等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他在Adv. Mater. 、Nat. Commun.、Angew.Chemie.、ACS Nano等國際頂級期刊發(fā)表SCI論文80余篇,它引5800次,H因子38,通訊作者單篇最高引用1600次,申請發(fā)明專利20余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浙江省“杰青”等課題,獲“省萬人”、溫州市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等計劃支持,獲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三)、溫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二)。
聲明:化學加刊發(fā)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